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智能技术在生活场景中的覆盖率慢慢的升高,并在许多场景下开始取代传统方式。虽然智能技术能为人们提供更方便的服务,但其使用门槛也给一些人带来困难和麻烦。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16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4.4%的受访者遇到过智能技术障碍,60后受访者比例最高。无人售货机、网上办事服务、使用共享自行车被指为三大智能障碍场景。71.0%的受访者希望引导数字服务方式与传统服务方式良好结合。
已经退休的张阿姨今年60岁,她感慨,每次陪女儿去医院产检,都要为扫码头疼,“手机操作得不熟练,有时不知道应该点哪里,加上眼睛花得厉害,每次还得闺女替作。不然自己费半天劲儿也进不去医院大门口”。
在北京工作的朱小敏说,现在在高铁站、汽车站、公园等,经常能看到自动售货机,给人类带来很大方便,也能降低经营成本。但当遇到机器故障、不会操作等情况,问题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倒有些不便。
朱小敏就有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毕业那年,有一次去求职面试,口渴得厉害,正好看到地铁站口有自动售货机,赶紧去买水。扫码付款后等了好一会儿,机器就是不出货。没有工作人能协助解决,为了赶面试时间只好放弃。不但没喝上水,面试还差点迟到”。
调查显示,74.4%的受访者遇到过智能技术障碍。交互分析发现,男性(76.5%)遇到智能技术障碍的比例高于女性(72.8%)。60后人群遇到的比例最高,为85.2%。
当下哪些生活场景常常会出现智能技术障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无人售货机(56.2%)最多,之后是网上办事服务(48.3%)和使用共享自行车(47.1%)。其他主要还有:智能手机操作(35.8%)、乘坐公共交通(32.3%)、人工智能客服(27.0%)等。
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社会学院副教授胡小武也提到,“现在,很多超市、便利店倡导无人化管理,已无收银员了。又比如订外卖,不接受电话订餐,只能在手机端操作。但很多老年人不会用,这就使他们无法像年轻人那样享受服务和便利”。他感慨,虽然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仍然还不够。日常生活中,还是有不少场景做得不够人性化。
从事服务行业的赵嘉对记者说:“有一次我晨跑回来,在路口看到一个商贩卖水果,就挑了一些,结果付款时却被告知只能扫码支付,因没有带手机,最后就没买成。”
81.1%的受访者感受到智能技术推进过程中的不人性化问题。交互分析发现,男性(84.2%)比例高于女性(78.7%),90后比例最高(84.8%)。
朱小敏对之前一则报道印象非常深刻。一男子居住的小区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因为担心信息泄露不愿“刷脸”,他一直是跟在其他业主身后进入。这让他两年多时间无法正常自由地出入小区。“刚看到这则新闻时觉得有点好笑,但很快意识到,自己也正经历类似的境况——被智能化的服务方式‘裹挟’了”。
“服务应该尊重和照顾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情况。而不是‘一刀切’,只保留最新、最先进的方式,传统的方式就要被放弃。”朱小敏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重视社会服务中,因智能技术而带来的不人性化现象。引导数字服务与传统服务相结合,而非取代传统服务方式。
全慧是一位全职妈妈。她感到,相比未成年人,老年人面临着更大的智能技术障碍。不会操作、教完就忘,再加上眼花手慢带来的操作不便,让他们在智能技术上面临更加大困难。她希望社区、志愿者能够开展对老年人的操作指导服务,尤其是对孤寡老人进行帮助,让他们生活更加便利。
在推广数字化的进程中,大家有什么期待?调查显示,71.0%的受访者希望引导数字服务方式与传统服务方式良好结合,55.0%的受访者建议推动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适老化改造,52.7%的受访者期待开展普及宣传,提升对相关群体友好度。
胡小武建议,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倡导无障碍活动。“要有去障碍化意识,比如现在很多商店都挂着牌子提示可以扫码支付,其实也可以挂上可收现金的牌子,把去障碍标识化”。第二点,我们要建立一种技术包容机制。“比如共享自行车,有没有可能推出刷卡骑行的技术?从技术上进行改进,来包容多种支付方式”。第三点,有必要建立起监督纠错机制,比如投诉机制,群众可以举报,有关部门对问题进行受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杜园春 实习生 顾鑫凤 来源:中国青年报分享财经频道精选进入财经频道阅读推荐热门图片进入图片频道精彩视频进入视频频道